|
|
---|
|
|
---|
编者按:大连市建筑行业协会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的质量,尤其关心中小企业的生存、发展乃至壮大,每年不仅确立重大调研课题加以研究和解决,而且每年要召开多次企业发展的高层研讨会。对待企业家的修养、能力、素质的培育,协会领导更是将它视为企业发展的必修课。6月25日,该协会召开三届五次常务理事会暨企业发展研讨会,会长张宏安作了专题报告,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。本报全文刊登该报告,以飨读者。
企业领导要学会提升能力,拥抱“创新”
——大连市建筑行业协会会长 张宏安
近两年来,我们有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止步不前了,甚至有的企业还在不停地下滑。看到企业这种状况,我都有危机感,也为这样的企业心痛。我们的企业领导应该扪心自问:为什么一些和你共同创业的老友离你而去、另寻前途?当然了,这样的情况在业内只占少数,但也应该引起我们企业领导的深思啊!企业的利益从何而来?是从管理者的经营方法和智慧以及员工的齐心协力创造出来的!形势要求我们的企业领导,要有战略、管理、领导力方面的才能,这样的领导,才能让企业永远像朝阳一样蒸蒸日上。下面我就企业如何发展,谈几点想法以供参考。
一、要努力当一名卓越的领导者。
1、当一名称职的领导,就要刚柔并济。
刚柔并济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,它代表以静制动、软硬得当。老子云,万物负阴抱阳。所有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,归根到底,不外乎刚柔两面。应该说,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,首先必须具有刚性的特质,尤其是现在充满竞争的环境条件下,时刻面临生存的挑战,需要我们企业的领导者矢志不渝地坚定,也需要雷厉风行地执行。但领导者也必须具有柔性的特质,因为企业是人组成的,员工内心渴望激情、挑战、成就感和被认可。所以,刚柔并济才是领导艺术的最佳境界,也是现今领导力的核心精神。刚性管理犹如人的骨架,柔性管理则如人的肌肤和血肉,只有刚柔并济的领导风格才能达到最有效的管理效果。诸葛亮七擒孟获,就能说明刚柔并济的领导方式带来的巨大效益。
曾国藩说驭人之道,情感第一,利益第二,约束第三,我认为很有道理。企业的领导要舍得在感情上做些投资,力求做到关心、理解、宽容下属。用感情留住下属的心,让员工的工作激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。日本麦当劳的社长藤田田拨出一笔固定的资金给医院,作为每天为员工保留病床的基金。当员工或其家属生病,发生意外时,能立即住院治疗。在病床紧张的日本,真为员工解决了患病之忧。藤田田还把每个员工的生日定为个人的公休日,便于员工同家人一起庆祝生日。藤田田说:自己对所有投资类回报率研究后的结论是:感情投资在所有投资中,花费最少,回报率最高。现在企业中80后的中层干部较多,不能单一地用绩效指标去约束,管理者要让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释放出来,就要舍得在感情上多些投资,要用感情和待遇留住人。
2、一名称职的领导,要对工作分清主次抓重点。
领导要懂得事情有轻重缓急,应分清主次和大小,集中精力去做,只有这样,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把握大局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。然而,有的企业领导在工程出了问题时,不是马上去解决问题,而是先追查原因,追究责任,或者在企业大会上无休止地批评员工,做些无用的功。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最起码应具备的,是分清主次前后、理清大小关系的能力。企业能不能做成功,不是取决于你能否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,而取决于你是否能把最关键的事情做好。建议我们企业的领导,将每天的工作按重要性先后排序,并坚持按照这个原则去实施,你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。
首先,领导者要尽守自己的职责,就是引领企业的大方向,充分调动企业的资源,将工作重点放在能够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机会中去。其次,明确企业的愿景,这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和方向。我们有些企业,尤其是中、小企业的领导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,越是这样的时候,越要抬头看远处的愿景,也就是企业的奋斗目标。再是,把握每一个今天。企业领导,要集中精力做今天的事,只有今天才是实实在在的,只有抓住今天,才能将管理夯实到底,真正做到人尽其事,物尽其用,不耗光阴。
总之,领导者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和主次大小,集中精力去做,这样,就能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把握大局,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最佳效益。
3、领导者要培养自己的领导力。
领导力就是一个领导者为企业设立有价值的目标,然后激励团队去达成目标的能力。领导者自我领导力的提升,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,从中发掘坚定的自我激励,然后要找出为达到目标自己最需要成长和改变的点。所以,一个领导者要站得高、望得远,目标定得准、有宽容力、自信但不盲目。
通常,人的能量分为常人级、英雄级、领袖级、导师级。在我们企业反映出来的是,员工、班组长属常人级;部长、项目经理乃至总工程师都属于英雄级;当你的企业有一群英雄时,你这个领导就变成了领袖。如果你有本事和胸怀,在企业培养出一群领袖并领导他们,你这个领导就变成了导师。这不是玩笑,我提过的王健林、孙荫环、蔡万生、李献运等就是企业家,就是企业的导师。我已预测到,建筑业还会出现几个导师级的企业领导。我真诚地希望大连建筑企业的领导都成为领袖级人物甚至是导师。领袖级的基本能量,是喜悦、谦虚、仁爱、宽容,其中大的功德是让更多的英雄成为领袖。我希望企业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情况:一个副总在董事长面前说另一个比他有本事的副总的坏话,结果迫使人才另谋高就,给企业造成人才的流失。请同志们记住:当你成为一个领导者以后,你的成功就同别人的成长息息相关,只有被领导者成功,领导者才能成功。作为企业的领导者,必须不停地超越,不断地拉开同下属间能力的距离。如果只是超越下属一点点,领导者得到的不会是服从,而是嫉妒。你的领导力有多高,事业就能有多大,领导力的核心就是影响力,影响力的核心就是自发自愿,让员工自发自愿地为企业做贡献。所以,领导要激活、传递企业的正能量。
能量一是天赋使然,二是后天的培养。领导者应该让自己的能量在交换中放大。即使是有天赋的人,如果不懂得提升、放大自己的能量,天才也会变成庸才。后天的能量是通过学习、交换获得的,要跟比自己成功的人交往,多与能量高的人交往,才能使自己的能量放大。但现今许多企业的状况是闭门干自己的,不善于向同行学习。我介绍过亿达建筑、悦泰建筑的总承包的经营情况,有几个人前去学过?人家产值20个亿创利1亿元;而你产值30亿元,创利也是1亿元,这效益能一样么?中建八局大连分公司的施工取费比较少,但去年产值80亿,创利3个亿也是了不起的。我们的企业不应探索一下人家企业的经营之道么?傅禹防水集团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施工一体化;还有很多企业外埠施工的经验,又有多少企业主动互相交流过?现在我们多元经营搞得不错,可建筑产业化没有多少企业涉足。2013年6月29日,万科首座全装配住宅竣工。该建筑全部由预制件和成品建材组装而成,实现了无抹灰、无外架施工,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建筑产业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,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,是指利用标准化设计、工业化生产、装配式施工等手段来建造建筑,利用信息化等方式来管理建筑的一种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。最近,住建部王宁副部长说,要加快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龙头企业,鼓励成立包括开发、科研、设计、构件生产、施工、运营维护等在内的产业联盟,鼓励采取总承包形式开发建设。我可以告诉大家,现在我市已经有一个较大的建筑企业在实施较大规模的建筑工厂化,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建筑材料标准件组装模式,希望更多的企业领导对此引起关注。
21世纪是社会变革、信息技术以及个性发展的时代,领导力不仅仅适用于领导者,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和在实践中练就的工作能力。领导并不等于领导力,领导力的关键不在于你“是什么”,不在于你“有什么”,而在于你“做什么”。领导力是可以在实践中培养的。成功的企业家,也都是通过学习,经年累月的积累经验才发展成领导者的永恒特质。也就是说,领导力的提升,是靠一生不断地确立目标,不断地实现目标而达到的。有效率的领导人,要努力把这个过程的技巧灌输到团队成员心中。领导力的提升,是团队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,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或实践的一种优雅而精妙的艺术。建议企业的领导,要努力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、纵横内外的领导能力、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、面对市场随机应变的行为能力、管理上游刃有余的协调能力、左右逢源的沟通能力、扎实全面的业务能力、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,成为有领导力的企业领导者。有人总结了领导力的16字诀,我介绍给大家,以供参考。1、站高:定位决定地位;2、望远:看多远就走多远;3、广闻: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;4、慎言:不妄言,不诽议;5、心宽:量宽得人,无我是境界;6、神定:猝然临之不惊,无过加之不怒;7、意坚:成功靠信念而非条件;8、气足:自信但不盲目。
二、领导者要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。
一个企业的领导或领导集团的使命感和战略思维,是本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。所以,企业在战略管理中,应考虑如何用自身有效的资源、资产,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去满足市场的需求,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,这种考虑,就被称为企业战略思维。战略思维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前瞻性。
我说过,干企业,就是干事业。所以,当领导(包括团队)的,都会很累,如果对自己的事业不感兴趣,不学习,不思考、不研究行业和了解企业,甚至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,就不会对企业战略问题有创新的思维。所以,一个建筑企业的领导者要有善于观察的眼睛,更需要对企业和市场进行观察和思考;要思考行业出现的问题,行业有没有整合的机会,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等,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领导者要有敏锐的思路,并从实践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。
我们就是要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、资产,在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我们企业发展的需要,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。这样,资源、竞争、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,我们企业,就是要从“资源、竞争、顾客”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,形成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、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。
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,就是企业要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,并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,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。现在,我国建筑资源利用率不足10%,而欧盟国家达到50%。我们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,而且建筑工人需求量暴增,并且后继乏人。这就逼着建筑业走住宅产业化、工业化、工厂化的道路。我们的建筑企业是否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?学习西方国家装配式住宅的做法,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,围绕低成本、高利润,思考走产业化、工业化、工厂化的道路。也希望企业善于利用渠道借力生财,比如,企业同材料商直接挂钩,减少中间环节,创造高的利润等等。
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,就是需要企业比竞争对手拥有某些优势,在竞争中生存、发展。如何在竞争中争优势,就成了这种战略思维的主要焦点。
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,就是现阶段的建筑企业和甲方,不仅仅是一种交易,而且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,就是合作伙伴关系。企业把与甲方的关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,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。建筑企业进入外埠施工,一开始总是比较艰难,一旦进入后,开拓的前景是比较大的,有的一级企业仅在两个省的施工产值就达30多个亿,有的仅在一个市就曾创产值达40个亿,靠什么?靠品牌竞争的战略优势,靠以资源为本(就是实力)的战略思维,靠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。说到底,就是靠人脉,靠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。企业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淘汰,自我否定,通过自身水平的提升不断地提高知名度,只有这样,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、壮大,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立于不败之地。
三、领导要积累强大的创新能量。
创新没有所谓的正确方法,但就有关单位调查,在认为自家公司创新能力较强的受访者当中,有九成人表示,公司最高管理层致力于公司的创新,而公司的领导又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推手,并把创新列为企业发展首要的策略目标。我说过,创新是人生永远的主题,我也要求协会的同志工作中用脑总创新。我们企业也是一样,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。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取代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,只有毅力和决心是万能的。请企业的领导要以勤奋好学的精神、坚毅奋斗的精神、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精神,积累强大的创新能量,为建筑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。
1、领导层的积极创新,与企业创新的成败息息相关。
大家都知道,三星集团在平板显示科技智慧型装置,以及最近涉足的医疗保健领域的创新项目不断在全球扩散,并且从2008年第26名,在今年跃升为全球第2名。推动三星科技创新的发展,最大的幕后功臣,就是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和他带领下的团队的创新理念。我们大连一些较大的企业也比较重视科技创新,像三川建设集团成立了大连市建筑企业第一个科技研发中心,投入资金1009万元,田斌董事长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,能拿出这么多资金投入么?三川集团副董事长田静亲自抓这项工作,正因为三川企业领导层重视科技创新工作,使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。也就是在三川的带领下,其他特级企业才相继建立了科技发展中心。希望我们企业领导一定要努力把企业变成创新型企业,要预见未来、创造未来、改变未来。
2、要调动员工用智慧创新。
智慧财产是一种无形财产,我常说,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,主要是指企业努力创造品牌项目、企业被评选出的工法、QC成果以及各项专利。这些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,都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,也都是具有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。
中建八局大连分公司多年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,始终坚持以科技助推质量安全、助推降本增效、助推产业转型的发展道路。仅在2013年就取得15项国家专利、2项国家级工法、14项省级优秀施工工法、17项国家级QC成果,科技成果数量和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新高。仅“地下室整体排水板施工工法”在沈阳北海工程中运用,就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。
大连三川建设集团获国家级工法5项,省级工法13项。他们将工法应用于施工,获经济效益569万元;他们还获专利技术9项,仅采用其中一项专利技术就获经济效益283万元;他们取得国家QC成果7项,省级QC成果8项,运用于施工中,获经济效益277万元。
大连金广建设集团依托企业的技术中心,同大连理工大学等四所院校开展长期合作,获得10项国家专利,4项国家级工法和国家、省级QC成果,也取得了18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。
大连九洲建设集团运用4个国家QC成果,节约资金达500多万元;他们的省级工法《混凝土钢结构越层施工法》在高新技术园区学府施工中,节约成本达1050万元。
大连筑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,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施工水平,在一级企业当中,筑成是第一个成立技术研发机构的。企业有研究创新规划,有资金投入,并集聚科技人才,不断地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。公司获省级工法12项,获全国工程建设QC小组一等奖,获二等奖4次并取得一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型专利。他们的《旋喷帷幕远止水近加固施工工法的应用》,创造经济效益327万元。
大连共益建设集团是一个升为一级企业时间较短的企业,他们也拥有国家级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7项,获全国QC成果二等奖2项,获省级工法3项。
今年四月份,大连市建协同中建协合作,培训并考核了辽宁省的QC诊断师,希望大连市参加培训的百余名QC诊断师发挥积极作用,抓好本企业的QC小组活动,以促进QC成果和工法的编写,进一步提升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。
企业创新并不局限于工法、QC成果、专利技术等,在围绕以建筑为主业的前提下的多元化经营,也是创新;从单一的土建施工到拿图纸干一个高档次的住宅小区,也是创新等等。建议我们企业的领导认真总结一下自己企业走过来的历程,在创新方面还有哪些不足?企业的领导层和员工创新意识如何?企业有创新的管理激励机制没有?经营企业就是经营员工的精神世界,领导要建立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,围绕增强员工的动力,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,企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。希望各企业的领导,绝不要满足于现状,要敢于给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,不断地开拓进取!
四 、领导要有超前的意识和战略眼光,学会跨界与整合。
作为一个较大企业的领导者,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和战略眼光,要学会策划并实施跨界与整合。同志们都知道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人才,没有人才的企业是发展不起来的;同志们更知道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,企业被资金所困,就举步维艰。都明白的事理,却往往被人才和资金所困,为什么没有人才却不注意拿出资金培养人才,有了人才却又舍不得资金留住人才?是因为没明白“不舍得米,鸡就不会多下蛋”的浅显道理,是小农意识束缚了我们。同理,有的企业历尽艰辛,搞了一个好项目,却又不准备上马,放两年再说。为什么呢?企业缺少资金。外商见项目好,想投入大量资金一起干,但条件是要股份。这本来是好事,也合乎常理,但企业却将人家拒之门外,因为不愿意稀释股份引进资本,总觉得百分之百控股,企业才是自己的。为什么不借鸡下蛋呢?还是小农意识影响,怕别人分去企业要独享的利益。这样的企业又怎能尽快地发展起来呢?有钱大家赚,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呀!我们有些小企业成功秘诀就是借,借人、借力、借势、借牌、借名等等,企业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,而在于使用多少资源。我们有的建筑企业是依靠自身从小做大的,也有的小企业是“挂靠”大企业,借用别人的平台发展起来的,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用别人的资源发展自己的企业呢?
所以,价值观比价值更重要,就是说,你怎么看待口袋里的钱比你口袋里有多少钱更重要。如果凡事利字当头,必然不会有健康的企业文化,最终整个企业将是一盘散沙。很多企业并不是因为不会制定战略而没有战略,都是因为战略变化太快,而失去了战略。所以,企业领导面对重大战略要慎之又慎,但是,一旦确定了战略就不要轻易改变。
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,要想腾飞,就必须学会跨界与整合。跨界与整合的基本法则在于寻找共同的情感价值(普遍适用的价值)使用在企业的发展上,比如在互相尊重、宽容、爱、忠诚、贡献、感动等情感价值中去发掘企业发展的跨界与整合的机会。
典型的成功跨界与整合者就是王健林。当吉林省的领导找他求其开发长白山的时候,他经过考察,决定把沉睡上万年的长白山开发成旅游胜地。王健林的依据是:中国的旅游时代到了,但观光旅游没有大片的土地,是永远挣不到钱的,而长白山有这个条件,如果敢于投资把天生丽质的资源打造成休闲度假的目的地,就能获得巨大的回报。如今,开发后的长白山初、中、高级的滑雪场都有,可以开亚洲冬季运动会,还做了三个世界级的球场,高尔夫球场以及世界罕见的温泉。万达预计建15个五星级的度假酒店,现已建成了5个。要知道,这些土地都是零地价。王健林有了资源就去跨界整合,找世界顶级品牌谈判投资,说是投资500亿,其实启动资金也就是20亿,投到50亿就已初见成效,这时,很多的战略投资者愿意跟进来。而长白山项目显现出来的效果是,王健林又顺势拿了10多个这样规模的项目,大部分都是零地价。当时做长白山项目时,万达的自由资产300多亿,现在是1600亿,仅用了5年,就滚雪球一样地滚起来的。王健林精明在,一是操作精确得当,二是管理跟得上,但最关键的还是战略,一下子抢到了中国未来的制高点,获得了很好的运营模式。去年底,他在青岛打造了一个东方好莱坞,准备投500亿,计划用5年建成,全世界很多大明星前来捧场。这个项目,也是长白山项目的连锁效应。青岛政府给了他6000亩地,也是零地价,用跨界和整合的方式搞旅游和文化综艺等项目。最近,万达又宣布斥资400亿在无锡建造一个迪斯尼风格的游乐场。还有,万达计划10年之内修建10座大型公园,其中充斥着大量称为世界第一的娱乐项目。跨界与整合,这就是王健林的战略精髓,也是我们应该拓展的思路,向他学习的方向。
同志们:使命如星,永远引领你前进的方向;愿景如山,攀登了泰山,还有喜马拉雅山;价值观如钻,恒久不变!希望我们建筑企业的领导,为大连市建筑业的发展而坚毅地奋斗、奋斗!
摘自:建筑时报